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重要演讲十年间
深度关注|推动纪检监察监督与财会监督贯通协调
推进国安机关工作高质量发展,持之以恒抓好作风建设

新时代文明实践之花在中国红军城盛开

发布时间:2022-05-24  来源:中国公共新闻网  字体大小[ ]

  公共讯(唐福升)5月22日,中国红军城史迹陈列馆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参观者。89岁的杨忠宣是一名抗美援朝老兵,在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仔细瞻仰每一个物件,认真聆听旺苍刘瑞龙红军小学“红军城小小解说员”谢若嫣的每一段讲解。

图为旺苍刘瑞龙红军小学“红军城小小解说员”正在解说

  杨忠宣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时,生活条件艰苦,战斗环境恶劣,这个馆建得好,这些老物件让孩子们更加了解党的光辉历史、珍惜当下美好生活。”

  “少共国际先锋师经历了无数次征战,绝大多数人血染沙场,没有留下名字,永远留在了共和国无名英雄纪念碑上,他们的英雄事迹,闪烁着光芒,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我要脚踏实地努力学习,做新时代的好少年,长大后做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谢若嫣对笔者说道。

图为红城娘子军队员正在中国红军城宣传红色旅游

  “各位游客朋友们,你们好!欢迎来到中国红军城,这里是川陕革命老区。”原来,正是肩戴袖章的东河镇治城社区红城娘子军队员王琪为前来中国红军城旅游观光的游客提供红色旅游宣传及志愿服务。

  位于文昌街的工农剧团旧址纪念馆里,立着当时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织毛衣的雕像。王琪告诉笔者,生活中的徐向前生活简朴,不讲究吃穿,是唯一会织毛衣的元帅,人称“布衣元帅”。
王琪说,“我从小就在这里长大,常常听父母说,我军建制最大的第一支妇女武装——红军妇女独立师在旺苍诞生,她们是投身抗战革命的真正巾帼英雄,没有她们的浴血奋战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一定要牢记这份和平的来之不易,大力弘扬巾帼英烈的红色精神,全力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等各项工作,努力把英烈精神转化为砥砺奋进的精神动力,为推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图为体验妇女独立师图片

  旺苍刘瑞龙红军小学校长尹万平告诉笔者,该校是全国红办命名的五星级红军小学,学校坚持红色立校、红色育人的办学理念,先后编辑出版了红色校本阅读教材《红土地》、历史教材《红军城》、活动教材《红领巾》,“莲萍书屋”整天开放,不断丰富红色教育内涵,弘扬革命精神,引导师生知党、爱党、永远跟党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红色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底色。

图为旺苍刘瑞龙红军小学清明祭扫烈士墓

  旺苍县东河镇治城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站长邓文全介绍,该社区依托中国红军城、刘瑞龙红军小学等红色文化资源,充分利用红军精神培训学院、红城书画院、红军城红军剧场等平台,通过参观红色遗址、聆听革命故事、重走红军路、模拟战役实景等方式,积极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党性体验等活动,推动文明实践与红色教育深度融合,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打造成为党员干部群众家门口的“红色学堂”,成为群众身边的“精神加油站”。

图为治城社区居民正在打乒乓球

  笔者在旺苍县东河镇治城社区了解到,该社区实施了“12344”文明实践模式,培育了孵化“旺苍县红场家园”社会组织,出台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志愿服务管理制度,充分利用红场驿站、红场沙龙、红场龙门阵、红场夜话、红·孩儿之家、夕阳小榭等文化阵地优势,成立了红城娘子军、红色记忆文艺队等多支社区特色文化志愿者队伍,在清明、‘七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等不同时间节点开展志愿讲解、红色宣讲等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党员干部、学生参观红色基地,听革命故事,观历史文物,重温峥嵘历史,让新时代文明之树深深扎根红色沃土。

图为治城社区红场驿站

  据了解,近年来,东河镇治城社区组织每月在红军剧场上演传统川剧和新编现代川剧3场次;在红军精神培训学院开展“红色课堂”70余期,培训1800人次;在红城书画院,组织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书画摄影展览20余场次,让居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红色文化盛宴”,进一步增强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爱党爱国情怀。同时,社区还在社工服务室、党群服务中心、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残疾科普康复站、图书室等居民活动场所,安装健身器材15件(台)、残疾康复器材22件(台)、各类图书5000余册,聘请养老护理员、社会体育指导员、残疾人康复指导员等专业社工人才指导,每天可以满足100余人群众活动需求,给辖区党员群众提供更优质、更便捷、更舒心的活动环境。

图为治城社区工作人员正在收集整理红色故事、文献资料

  邓文全表示,下一步,社区继续弘扬优良革命传统,用好用活辖区红色资源,让红色遗址成为党史教室,让革命文物成为党史教材,让英烈模范成为党史教师,让红色事迹传播更远更深,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不断发扬光大,更好地服务于群众,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提质增效,持续为新时代文明实践赋能。

中国公共新闻网责任编辑亓淦玉

【免责声明】:以上图、文、音/视频文章内容转载于网络(本网原创文章除外),其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或归属权利人。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转发推广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仅供交流学习了解法律、法规、政策,如无意侵犯到贵公司或个人的知识产权,部分文章转发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无意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本网制作采编部QQ号: 3555333776,微信号:GAN160003,请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或更正。电话:010-89525216。本网投稿邮箱:3555333776@QQ.COM。通讯地址:北京市通州区通胡大街78号(京贸中心)二层15号。本网原创文章欢迎转载,为尊重和维护原创权利,请转载时务必注明原创作者、来源:XXXXX网站。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发表感言: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更换。